大家好,我是Kelly,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的是丹‧艾瑞利以及傑夫‧克萊斯勒合著的<金錢心理學>。
金錢,在你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它是你的快樂來源?
還是跟家人吵架的根源?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關注這些紙幣呢?
讓我們一起閱讀這本<金錢心理學>來找答案吧!
第一部 錢為何物?
金錢心理學每一章節要說明之前都會有一個說明的小故事,我自己一開始看還有一點不清楚,但是後來為了寫分享再看了一次就比較明白作者想藉由這些小故事表達的其實是以他所舉的例子來表達每個章節的主旨,如果有跟我一樣不太明白的人,建議可以在明白主旨後再讀第二次試試看。
作者一開始以一個男人去賭場的故事開局,除了說明賭場的環境是如何讓人沈醉其中,也帶入了我們心中看待金錢的方式。
其中像是
- (1) 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我們辛苦賺的錢和輕鬆得到的(中獎、賭博得來等等),會放在不對等的地位上,花錢的心態也跟著不同,但其實那都是我們自己的錢。心理帳戶其實有好有壞,因為它也是可以幫助我們存錢的一環。像我們先前提到的<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或是<你的夢想就是最棒的存錢筒>作者艾爾文所著作的另一本書<下班後賺更多>皆有說到將薪水扣稅後分配到六個作用不同的帳戶——
- 財務自由帳戶(長期投資或退休使用)
- 長期儲蓄帳戶(像是買房、買車等需要長期儲蓄的費用)
- 教育帳戶(讓自己繼續進修,精進自身技能)
- 貢獻帳戶(捐獻、回饋社會)
- 娛樂帳戶(物極必反,如果一味存錢很容易造成想花錢的心態膨脹,因此要適度放鬆自己)
- 生活帳戶(存放自身生活費的地方)
除非是使用信封袋存錢法,否則通常都會是存在銀行中,但一般人通常不太會有六個銀行帳戶,因此這時就會發揮心理帳戶的功效,雖然是存在同一個帳戶,但是錢的用途卻不相同。
因為信封袋存錢法,是將各個用途的錢裝在不同的信封中,而且可以即時看到剩下多少錢,因此對存錢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惜缺點就是會有安全性上的問題。
但也可以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像是比較容易浮動的娛樂費用就可以用在信封袋存錢法,這樣隨時可以看見剩下多少錢。其他固定的費用就可以存在銀行帳戶中。可以依據習慣選擇不同的存錢法。
- (2) 免費的代價:當我們在考慮選項的時候,這時如果出現一個免費,我們通常都會選擇不需要錢的選項,並不會繼續思考這東西是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 (3) 付錢的痛苦(使用塑膠貨幣而非真實的錢):花錢之痛=時間+注意力。(時間差)→在使用當下付費,可能難以權衡花錢之痛和享受之樂何者重要。研究顯示我們付錢的時候,我們體內體驗痛苦的系統會真的產生作用。所以賭場將金錢改以籌碼替代也可以達到減輕我們付錢痛苦的效果。所以若是想要存錢但每個月都透支的人,可以嘗試只用現金付款,因為付款前皆需思考為何會付這筆錢,加上「花錢之痛」可以讓我們不會不加思索的將錢花掉。

- (4) 相對性:賭額的大小相對於小費來說是大巫見小巫,所以在賭場給小費時會相對大方。當我們在買了總額高的商品時(例如:車子),也很容易因此加購一些小東西(例如:周邊設備)因為這些跟主要是花費來說並沒有那麼昂貴。但通常這些小花費若全部加起來也會變成一筆龐大的花費,是存錢過程中的一大陷阱。
- (5) 期望:賭場的環境給人贏錢的期望。像是最常見的吃角子老虎,總是會設計成差一點點就中獎,這很容易讓賭客們以為自己就差臨門一腳,不自覺的繼續玩下去。
- (6) 自制力:在<原子習慣>書中有提到最有自制力的人其實是利用最不需要自制力的環境,但賭場環境是紙醉金迷,連過了多少時間都很難判定,在這樣的環境又有多少人能保持理智呢?這就跟想存錢但卻結交了一群愛花錢的朋友一樣,這過於相信自己的意志力。
其實看到這裡我覺得當初開立賭場的人應該有心理學背景,不然怎麼會這麼懂各種令人花錢與流連忘返的的方法呢?
關於賭場如何一步步讓人淪陷下去,在<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中有花一些篇幅講述一個賭博成癮例子,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這本書。
之後作者說到機會成本的部分,在做財務決策時,我們應該考慮機會成本,應該考慮選擇現在花錢,就是放棄那些其他選擇。
但基本上,我們在花錢時腦裏面除了考慮購買的東西之外,別無他物。
但除了跟實際的物品比較之外,在<跟錢好好相處>中也有提到我們的錢大多數都是由我們的時間,也就是生命活力換來的,在買這樣東西之前,也可以思考這是不是值得你所付出的時間。
第二部 我們評估價值的方式,經常與價值無關
這之後說到我們評估一項產品、一項服務的金錢價值並不是由它們帶給我們的價值,而是它所產生的儀式感或是那項服務的費力程度來決定的。
以儀式感來說,像是在米其林三星餐廳吃的餐點,若將它外帶回家吃,還會一樣的美味嗎?雖然中間有時間差也有關係,但環境的改變就會讓我們腦中對食物美味的程度產生影響。
以費力的程度來說,書中以鎖匠為例子,如果我們請鎖匠開門,他輕輕鬆鬆沒花多少時間就開鎖,跟一個菜鳥鎖匠,花費很大力氣才開,甚至可能要換一個新鎖,你會心甘情願付錢給誰呢?
書中說大多數人會甘願付錢給菜鳥鎖匠,因為他看起來「費了很大的功夫」才開鎖,這樣付出的費用才值得。所以我們決定付錢的金額並不在於它帶給我們的價值,而在於這筆買賣公不公平。
我們內心雖然不是由產品帶給我們的價值來決定它的價格,但我們遇到我們不明白、不清楚的事情仍然會用金錢來定義。
像在<影響力>一書中就有提到人在奢侈品上往往會覺得越貴越好,裡面就有提到一名寶石店店長因為有一批寶石一直滯銷,所以為了出清庫存打算以目前訂價的半價售出。但他的員工卻誤會而把售價調為2倍,奇怪的是寶石反而熱銷,這就是所謂的越貴越好心態的體現。
同樣地,像我們逢年過節時很常被問到的工作,若親戚們並不了解這個職業,那他們會用什麼方式決定工作的價值呢?沒錯,就是這份工作的薪水。
可能你是因為熱忱或是興趣等對你來說更重要的因素來從事這份工作的,但在不明瞭的人眼中,能決定價值的就是所賺取的薪資。

第三部 從錯誤思維汲取教訓
最後說到如何克服這些的解決方法,其實這比較像是前面所說事項的總結。
但重點也是不要被自己花錢的習慣帶著跑,不要被自己的慾望所支配,花錢之前需停下來好好想一想。
現在花錢或是存錢其實就是現在的我們跟未來的我們的拉鋸戰,我們往往太高估未來自我的自制力以及現在感受到的情緒,所以常常是花錢的那方獲勝。
因為這本主要是探討我們遇到金錢相關問題會如何抉擇,若想針對改變自己花錢的方式的話我也建議再看看我先前分享的<賺錢,也賺幸福>,或是另外一本<跟錢好好相處>這兩本都是很棒的書,推薦給您。
如果喜歡我的心得分享的話,可以從下面連結來購買書籍,我可以得到一點小回饋,謝謝您。
博客來:金錢心理學
金石堂:金錢心理學
Momo購物:金錢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