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心得分享]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大家好,我是Kelly,這次想為大家介紹的是《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這本書已經出版許久,會接觸到這本書的緣由是之前寫過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的作者有提到去上過非暴力溝通的工作坊,也因為這樣我對一開始提出「非暴力溝通」這個概念的人感到了好奇。

雖然兩者所說的皆為非暴力溝通,但著重的面向有些不同,看完這兩本書會有不太一樣的感受。但我相信,在看完之後,內心會湧上喜悅與滿足的感覺。因為會發現原來還有這樣的溝通方式,若對本書感到好奇的話,讓我們繼續往下看吧!

前言

作者提到為什麼要將這個溝通方式稱為「非暴力溝通」,因為「非暴力」一詞是引用甘地的口號,指的是當暴力從心中消除時,自然而然對他人懷抱善意的狀態。

非暴力溝通所著重的並非溝通對象所說的毒辣的語句或是氣話,非暴力溝通著重的是隱藏在話語中對方的需求。若將對話的重點從對方的話語與行為,轉向對方的需求,就可以用一種嶄新的眼光來看待人際關係。

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作者使用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來:誠實表達自我、聆聽並同理他人。

這本書不僅僅是說明怎樣與他人溝通,也提到如何與自己溝通、找到自己的需求,若想要同理他人的心情,我們必須先同理自己。希望看完這本書後,大家能更加明白並表達自己的需求,唯有先了解自己,才能更明確的了解並同理他人的感受。

阻礙善意的溝通方式

作者在提到非暴力溝通前,先提到了什麼是悖離生命的溝通(life-alienating communication)。也就是不去理解他人的需求,而直接評斷他人,這樣的語言很常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

像是:「怎麼連這個都不會……」、「怎麼這麼笨……」,這些都是屬於為他人貼標籤或是為他人下判斷的話語都是屬於「悖離生命的溝通」。因為在評斷他人時,我們注意的是「誰是什麼樣子」,而不是「他們可能有的需要」

雖然分析他人,其實是我們表達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的一種方式,但是將人們加以分類、判斷的做法會助長暴力。因為聽到這些話的同時,我們的自我防禦系統通常會跟著啟動,延續這樣的溝通方式,但持續這樣無效的溝通,最後不是你死我亡、就是兩敗俱傷,達不到我們滿足雙方需要的要求。

除了評斷他人的話語,推卸責任也是一種悖離生命的溝通,作者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動負起責任。當我們宣稱自己之所以會採取某個行動,是因為某個外在因素使然時,就是在推卸責任,像是使用「不得不做」這樣的語句,藉著這樣的說法,我們也迴避了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負起責任。

作者提到當我們沒有意識到要為自己的行為、想法和感受負責時,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像是現在父母在教導孩子時,有時會將孩子的錯誤歸咎於外在因素,在路上跌倒怪路邊的石頭、考試考不好責怪老師教導無方,讓孩子學習到做錯事都是因為外在事物的干擾,自己本身沒有任何問題,這樣的想法十分危險。

他人的言語或行為可能「刺激」了我們的感受或行為產生,但並不是促成我們有這樣行為與感受的根本「原因」

非暴力溝通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第一個要素:觀察,也就是觀察而不評論。陳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時,如果加上自己的評論,人們很容易會認為我們在批評他們。

第二個要素:感受,辨識並表達你的感受。表達感受並非說出當下自己的情緒狀態(通常是喜怒哀樂),像是自己的信件被父母打開來看,有人的反應是憤怒並據理力爭,有人的反應則是悲傷難過,但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反應?可能是因為感受到不尊重或是沮喪,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情緒。

但在感受時,也要小心,不要將「自己的感受」和「我們對自己的想法」、「我們對他人的反應與行為的想法」混淆在一起。

觀察是相對簡單的一個步驟,感受對我來說就有些難度,畢竟亞洲社會所教導的概念通常是尊敬長輩與尊師重道,我從小到大的教育幾乎沒有老師跟我說「誠實說出自己的感受」。因此我自己現在也在慢慢練習這個部分,因為就跟其他技能一樣,「溝通」也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能,勢必也需要好好練習。

第三個要素:需要,為自身的感受負責。

他人的語言或行為或許會刺激我們的感受,但絕非產生這些感受的原因

我們的感受是源自我們選擇看待他人的語言與行為的方式,以及我們當時的需要與期望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將感受與需要連結:「我感覺…因為我需要…」。像前面所說的自己的信件被父母打開來看,感受到了憤怒或是沮喪,此時可以這樣說:「看到信件在沒有經我同意的情況下被打開,我感覺很沮喪,因為我需要尊重……」

我們可能會以論斷他人的方式表達自己未獲滿足的需要,但這種方式並不能達成效果。而如果我們不重視自己的需要,別人也不會。

第四個要素:請求,提出有益生命的請求。

使用正向的行動語言:我們要請求別人去做什麼,而非不要做什麼。在提出請求時要以清楚、正向、具體的行動語言,表明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

因為僅僅表達自己的感受,聽者可能會不太明白我們希望他們怎麼做。但在亞洲社會就如同在感受時所說的,很少會向他人提出請求,或是將請求變成了要求,因為如果沒有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直接提出請求,聽者可能會把它當成要求。對某些人來說,這個階段可能比感受以及需要更加困難,但在對話中模糊的語言會使人感到茫然。

那麼要怎麼區分「要求」與「請求」,可以觀察當某人提出的請求沒有被接受時,他有何反應。如果開始批評或論斷對方、試圖讓對方產生罪惡感,便是「要求」。如果他同理對方的需要,便是「請求」。

同理的力量

在說明完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後,接著作者說到了「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以尊重的態度了解他人的體驗。同理心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同理自己後也可以同理他人。同理心不足,會聽不出對方真正的需要。

雖說是非暴力「溝通」,但在過程中,不一定是說話的部分佔得比較多,有時多數時間會花在傾聽他人語言身上。當我們注意聆聽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時,雖然沒有講話,但已經透露出許多訊息。

同理心可以讓我們在聽完他們的敘述後,試著猜測他們的感受,而不是聽他們說完他們的故事就為他們貼上標籤,像是「好可憐」之類的,都是對他們的故事下的論斷,沒有達到同理心的效果。

那麼要如何知道是否起效果了呢?

當說話者:1.顯得比較放鬆,或2.不再講個不停時,我們就知道他們已經得到足夠的同理。

用愛與自我連結

作者提到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用途,可能是增進我們對自己的善意。現代社會步調快速,若有任何失誤,我們的反應通常是責怪自己,另一種是責怪他人。我們不會去細想,我們感到憤怒或悲傷是因為怎樣的感受、以及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作者認為一般人聽到負面訊息的四種反應:1. 責怪自己 2. 責怪他人 3. 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要 4. 覺察他人的感受與需要。但若用自我評論的方式讓自己感到羞恥,並因而做出改變,則促使我們學習和成長的力量便是「自我憎恨」。

除了用非暴力溝通跟周遭的人連結外,最重要的是也要與自己溝通,因為若能做到同理自己,那麼在同理他人這個部分也會有所進步。

人所感受到的各種情緒會讓我們做出行動,其中作者特別提到了憤怒,因為生氣時特別容易做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因此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怒氣當成一記警鐘

但我們之所以生氣,絕非因為別人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作者認為他人所說或所做的只是一種對我們情緒的「刺激」,並非產生情緒的「原因」。

真正會產生情緒的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因此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需要時,怒氣將會消解,並生出有助於豐富生命的感受。

表達怒氣的步驟:1. 安靜下來,深呼吸;2. 看看自己有那些批判性的想法;3. 與自己的需要連結;4. 表達自己的感受以及未獲滿足的需要。最重要的是:慢慢來,不要操之過急

結語

這篇心得只有說到非暴力溝通理論的部分,但作者曾經前往世界各地幫忙調解紛爭,書中收錄了許多精彩的非暴力溝通案例,有部落間的爭執調解、與罪犯、幫派的對話,可以發現大家表現出的情緒及行為都是有需求要滿足但不自知。若對這些案例有興趣,建議可買書來看,更完整的吸收作者知識。

當然並非看完書就會溝通,溝通是需要經驗與學習的,作者也不是在提出非暴力溝通時就精通這樣的溝通。但這樣的溝通與我以前看的談判不太一樣的是,他不再著墨於各式各樣的談判手段,而是從他人的感受與需要開始著手。

希望看完這本書,指責他人或對人發火前,我們都先能開始覺察自身的需要,不再以傳統的溝通方式隨意為人下標籤。

也希望能因為我的讀後感,推廣更多讀者這本書,我相信如果越來越多人了解非暴力溝通,那麼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也會跟著降低。

如果這個心得分享對你有幫助,讓你產生興趣的人可以幫我點以下連結購買哦,藉由這個連結購買我也可以得到一些小回饋,謝謝您。

博客來:《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