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求學到現在的理財策略變化

大家好,我是Kelly,今天不是要來與大家分享書籍,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到目前為止的存錢及投資策略。希望能在這動盪的2021年給各位當作一些經驗參考。

前言

從畢業到上班已經過了一段不少的時間,這段時間發生了許多事,但我近期影響最大的還是從2019年底到2020年甚至到現在2021年依舊一直影響著我們的武漢肺炎吧。

雖然我的產業算是必需產業,受到的影響沒有觀光或是餐飲業那麼大,但看到政府祭出那麼多的紓困策略,才赫然發現原來這波疫情對經濟環境造成那麼大的影響。因此想要趁現在紀錄一下我從求學到現在的理財策略變化,希望我的經驗能夠幫助大家少走一些冤枉路。

成長背景

我的成長環境沒有富爸爸富媽媽,甚至比一般小康家庭再差一些,但我爸媽是支持我持續念書的,所以我也順利的念到大學。

在選大學的時候,一定會遇上這個問題「選校不選系,或選系不選校」。我必須老實說台灣目前環境仍舊是理科產業相對吃香,文科產業受到的重視比較少,若家境不允許的話,還是建議選一些畢業後就有出路的的科系(像是需要專業執照的行業)。

畢竟愛好跟工作不能混為一談,當然不是說愛好跟工作不能結合在一起,如果可以結合在一起的話當然很好,但若只因為對某方面的熱情來選擇工作的話,萬一熱情抹滅的話那要靠甚麼來養活自己呢?

當然如果還不知道自己想念什麼的話,或是已經念了卻發現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只要當下有覺察到這些狀況,可以先開始做各方面的評估來判斷若轉換跑道是不是可行的。或許剛發現的時候會不知所措,但至少有察覺到問題所在,比起渾渾噩噩的念到畢業找工作,我覺得已經算很好了。

現在轉學或轉系的系統其實已經算發達,如果最後考量真的不喜歡,也可以考慮這一條路。像我本身就是轉系生(但還在同一間學校),因為考量到原本科系畢業出路的薪水不多,所以才轉系的。但轉學轉系的前提真的是要認真念書(可能還需要一些運氣),像我有朋友雖然想轉醫學系但考了很多年都沒有上。

我自己在選大學的時候除了考量畢業後出路外,也有考量要不要去念需要外宿的學校。但後來因生活費的關係,還是決定住家裡然後通勤上學就好,因為那時無法估計若加上生活費的話負擔會不會太大。

但如果家境可以負擔,還是希望可以考慮比較多的選擇,除了可以訓練獨立的生活外,也可以加深朋友的情誼,是很棒的社會經驗。

求學經歷

大學學費我是使用就學貸款繳費的,因為一開始就知道大學一定是用就學貸款,所以當初考慮科系時比較謹慎一些,畢竟畢業出來就有一筆負債。

但這也是看每個人家裡情形,有些人家中情形不需要貸款,但也有使用就學貸款,因為學貸的利率相對較低,可以先拿來投資,等畢業後一年要付利息時再全額繳清,等於就有了4年的無息貸款。

但因為這算是短期就要還清的貸款,如果沒有絕對的把握,不要將短期會用到的錢放在長期的投資部位。

在大學也看過一些算是中產階級或是有錢人的同學,可能會因此有人感到自卑(我當時也有一些這樣的感覺),但我必須說使用學貸並不丟臉,並沒有影響到你學習的品質,要不要學習其實取決於自己身上,如果想要不辜負這筆貸款,那就將它變成一個值得的投資。

幸運的是我在學校的課業還算不錯,可以申請一些獎學金,所以雖然沒有打工,但也累積了一些存款。加上當時也有做一些網拍賺零用錢,這些都讓我在之後出社會工作時,不會因為需要還一大筆貸款而焦慮。

當然打工也是一個社會經驗學習,但念書時期學生依舊是我們的本業,不要為了賺錢而本末倒置。我就曾看到一個學妹就是因為打工沒時間念書,差點沒辦法畢業。通常學校也會給一些打工機會,也可以看看校內的公布欄找找看,也是一個賺錢的機會。

在大學時期學業比較繁忙,我依舊是用比較傳統的方式在賺錢、存錢,並沒有往投資方面發展。這部分我一直有點遺憾,要是大學就有接觸這方面知識,那就能更早開始投資理財。

職場經歷

幸運的是我的職業在找工作上不會有太大困難,是屬於必須產業。因為身上有就學貸款,所以也很積極的希望早點還款。我有些朋友就先去玩一輪再回來上班,而我則是直接進入職場。

但就像在<賺錢,也賺幸福>的心得中提到的,雖然一開始也是懷著一股熱情去做,但職場環境的不友善、輪班的壓力,再加上偶爾會遇到的刁民,在生理以及心理上都造成了一些壓力。

我就是在這時開始接觸一些投資理財相關書籍,雖然現在看起來有些浮誇,但是那些<輕鬆賺千萬>、<存好股xx歲退休>這種誇張的書名對那時的我真的很有吸引力。

我那時算蠻幸運的,至少有意識到自己出了點問題,也因為有一些存款,所以可以安心提離職。我這時切身理解存錢理財並不只是為了自己的退休,也是為了在這種時候成為絕佳的後盾,我無法想像如果當時繼續硬撐下去工作的話最後會發生什麼事。

投資方式

那時剛好最先接觸的理財書有<下班後賺更多>,所以一開始接觸的投資是以股票市場為主,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希望自己選中飆股的一員,靠幾檔股票就可以賺到百萬年薪。

可惜夢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雖然有這種雄心壯志,但我到現在對財務報表還是處於一知半解的情況。加上我上班時間情緒緊繃,基本上開盤時間是沒有空去做買賣的,而也因為上班時間都很忙碌,回家基本只想做一條鹹魚,根本沒有辦法研究這些。更不用說最初買的幾支股票最後都跌,非常打擊信心。

也因為這些情況,所以我持續研究是否有能夠因應這些狀況的投資方式,所以我也使用這個投資方式至今,這個是——指數化投資。

相信接觸投資的人應該都知道巴菲特的大名,巴菲特在2007年向避險基金行業發出戰書,他認為投資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型基金十年的績效,可以勝過任何投資專家選擇的投資組合(含有五支避險基金),他想透過一場為期十年的賭局,證明他的觀點是正確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泰德.塞德斯(Ted Seides)接下巴菲特的戰書,和他進行一場十年賭局。

這場打賭從二○○八年一月一日開始,直到二○一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賭注結果出爐,巴菲特選擇投資的是領航五百指數型基金(追蹤標準普爾五百指數的基金),在過去十年的期間內,創造了一二五‧八%累積投資報酬率,年化報酬率為八‧五%,而塞德斯選擇的避險基金投資組合,創造了三六‧三%累積投資報酬率,年化報酬率為三‧二%,很明顯的,這場賭注是巴菲特獲得了絕對的勝利。巴菲特用十年賭局,向投資大眾證明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事實上,多數基金經理人無法擊敗市場,而且他們收取過高的投資費用。此外,巴菲特也在二○一四年給股東的信中表示:對一般非專職投資人來說,最好的投資標的是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我在<賺錢,也賺幸福>的心得分享中也有提到指數化投資,它可以讓我們不用看盤、盯盤,它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來利用,像是陪伴家人、追求自己的愛好等等。只要決定好資產配置比例,每年或一定時間內定期投入即可。

是不是好到不像真的?指數化投資的精髓就是跟隨大盤,台灣最有名的指數化ETF就是台灣50,它持有台灣市值最大的前50支股票,這些股票佔據台灣市值約七成左右。

若投入這支ETF,因為他的走勢都是跟隨大盤,所以也不用時時關注它,成長的話也是隨大盤一起,只要市場持續成長,所持有的ETF也會跟著成長。

當然它也有缺點,像是沒辦法一夕致富,無法和他人炫耀,因為他的成果要隔很長一段時間(至少10-20年)才會比較明顯。最後是——它的過程十分無聊,因為它只要一定期間投入一定金額後就可以不用管它,這對某些尋求刺激的人來說也是致命的缺點。

但指數化投資是只要你堅持下去,大多時間並不會讓我們失望的投資,從許多講到指數化投資的書籍可知道這一點。

在台灣說到指數化投資的話,《綠角財經部落格》可以作為入門的基礎。或是可以參考有「指數化投資之父」稱呼的約翰•伯格的著作,墨基爾的<漫步華爾街>也是一大經典。若想了解指數化投資可以先從這些管道來入手。

至目前總結

我目前存錢的方法是參考<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中的六個帳戶分配法,當然比例是隨個人而有所變動。

投資則是由開立海外帳戶自行投資,因為成本和稅務問題而改為複委託。

開立海外帳戶,語言能力還是有一定程度才會比較推薦,才不至於遇到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若有遇到問題,有去了解問題所在仍無法解決的話,也可以上批踢踢的海外投資版發問,上面有許多高手,只要不是問太基礎或是當伸手牌的話,基本上大家都很友善分享資訊的。

在走到目前這裡也受到許多朋友的幫忙,這一篇算是我自己紀錄我投資理財轉變史跟求學求職心路歷程改變的文章,也希望能藉由這篇文章讓看這篇文章的各位少走一點冤枉路。

有問題或是看完有共鳴的話都可以在下面留言。

謝謝你們的觀看,那我們下一篇文章再見。

本篇文章書籍中的連結是推廣連結,若藉由該連結買書的話我也會有一些小回饋,謝謝您。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