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心得分享]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大家好,我是Kelly,今天想要跟大家介紹的書籍是《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相信對投資理財感興趣的人,如果沒有看過至少也有聽過這邊本書,雖然它在台灣第一版的出版日期是2005年底,但它卻在博客來的商業理財書籍排行榜佔有一席之地至今。

跟前一篇所介紹到的《漫步華爾街》一樣,這本書也是經典之作。

但它跟我先前介紹的書籍不太一樣,它並沒有著墨於太多關於如何理財投資的作法,就如同它的書名「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本書是偏向觀念上的改變,要將我們原本不是有錢人的腦袋打造成有錢人的腦袋,而我先前介紹的書籍比較偏向針對財務自由所展開的實際行動,想法的人部分則沒有著墨很多。

當然在想法改變後,也需要跟著行動,否則就會變成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你跟我一樣對有錢人的思考感興趣嗎?

好奇有錢人跟窮人之間想法的差距嗎?

如果你也對這些感到好奇,那我們就一起往下看吧!

前言

作者在書本一開始提到的是他剛出社會的生活,在賺錢這件事情上屢屢以失敗收尾,直到他遇到他父親的朋友對他說:「如果你跟有錢人一樣思考,做有錢人做的事,你想你有沒有可能也變成有錢人呢?」

於是,作者哈福決定開始效法有錢人會做的事,以及將那些不能讓自己致富的想法逐漸更改為有錢人的想法,之後他也確實成功了。這本書就是他那些想法的精華,但作者也提到,即使明白這些想法並將它銘刻在腦袋中,若沒有實際行動,一樣什麼事都不會改變的。

作者將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察覺自己的金錢藍圖,以及有錢人和窮人不一樣的17種思考和行為。

我個人認為第一部分的金錢藍圖比較重要,雖然觀察有錢人和窮人的不同習慣也很有趣。但就像書中所說:「改變始於覺察」。你必須先發現自己需要改變的地方,才是踏上改變的第一步。

「阻止我們成功的並不是我們不懂的事情。那些我們深信不疑、但其實不然的事情,反而是我們最大的阻礙。」

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金錢藍圖

作者所提到的金錢藍圖,其實就是我們處理金錢的一套模式,任何有關錢的事情,我們都會根據這個藍圖做出我們認為「合理」的決定而不是「最好」的決定。

看出上面的區別了嗎?我們認為「合理」的決定,並不一定是客觀上來說「最好」的決定,因為人類並不是完全以理性行動的生物。這個部分也可以參考《金錢心理學》書中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到我們有時在做金錢相關的決定時比起客觀所見的合理性,有時更注重我們感受到的公平性。

雖然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因為是第三者視角,有時會不明白為什麼這個人會做這樣的選擇,但要是我們處於情境中,可能也會成為我們口中所謂「不理性」的人。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題,書中說到我們的行為模式是由你的潛意識所受到的制約,決定了你的思想;你的思想決定了你的選擇;你的選擇,決定你的行動,而你的行動決定了你的結果。

裡面提到的潛意識也就是我們的金錢藍圖,我們所以與金錢有關的行動都會隨著這個金錢藍圖的變化而改變。因此若要改善我們的金錢方面的任何習慣,都需先從金錢藍圖下手才能達到永久的改變。

就像有一本討論習慣的書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說到行為模式是提示→慣性行為→獎勵。這邊提示可以代換成與金錢相關的事務,慣性行為可指稱依據金錢藍圖的行動,獎勵即是行動所導致的結果。

而兩者不同的是《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改變行為模式的方法是改變中間的慣性行為,而我們這本書則是從深植於我們腦中的金錢藍圖開始改變。

就像哈福所說的你想到的事情和現在一樣,做得事情也是一樣的,那麼你又能期待會有什麼改變呢?

那麼我們要如何改變這個金錢藍圖呢?作者提到了四大步驟:

➤察覺:你要先知道某件事存在,才談得上改變它。

➤理解:理解你的「思考方式」從何而來之後,你就會知道:一切都是從你的內在而生。

➤釐清界限:選擇保留或是脫離這不屬於自己的思考

➤重新設定:將原本舊的思考轉換成所學到的可以讓我們走向成功的想法。

為什麼可以改變?因為作者說到我們目前的金錢藍圖都是學來的,沒有人一出生就知道怎麼用錢,用錢的方法都是後天學來的。

那從哪邊學來的呢?就是我們的周遭環境。

裡面提到了:

  • 語言設定:你小時候聽到了什麼?
  • 模仿:你小時候看到了什麼?
  • 特殊事件:你小時候有那些遭遇?

從語言來說,作者列舉了許多與金錢有關的話語,像是:「有錢人都是貪婪的」、「錢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我們買不起」等等。雖然我們可能沒有放太多注意力在這些話語身上,畢竟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句子,但這些語言就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們的金錢藍圖,不論是語言或是我們所看到的行為都有可能對我們造成影響,尤其是小時候,因為那時也是利用模仿來學習的重要時期。

同樣的,遇到重大事件也會有所影響,但可能就比較不限於小時候,也有可能是成人時期的重大事件。像是遇到1929年大崩盤時的美國人,之後對金錢的作法可能會有大改變,可能原本積極投資改為努力存錢以備不時之需,也有可能變為即時行樂的類型。

所謂的覺察,就是從上面這些察覺究竟有哪些因素組成了你現在的金錢藍圖,並將正確成功的思考設定到金錢藍圖中。

當然,如果你發現自己對金錢有病態的執著,建議還是去找專業的心理諮商師。亞洲文化比較封閉,無論是金錢或是心理疾病都不屬於能公開討論的議題,但我認為既然知道問題癥結在哪裡,那麼找諮商師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

如果對心理諮商有興趣,也可以看看《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這時一名心理諮商師去諮詢另一名心理諮商師的故事,除了描述她在這過程中的變化,也有提到身為心理諮商師的作者的一些病例變化,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中改變一些社會大眾對心理諮商的一些誤解。

作者在這一部分的最後提到了一個法則:

致富法則:保持自覺,就是可以時時觀看自己的想法和行動,好讓你能夠做出自己真心想要的抉擇,而不是被過去的設定所操控。

第二部分:有錢人和窮人不一樣的17種思考和行為

作者在此說到了17種有錢人和窮人不同的思考模式與行為,我就不一一贅述全部17種行為,我會選擇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部分來說明。

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

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身上。」

作者一開始提到「你在抱怨的時候,其實是在吸引更多「爛事」進入你的生活中。」

同時作者也提到:「你所專注的事情會擴大。」

如果我們一直專注在「抱怨」這件事情上,我們看見世界的視角就會變得狹隘,因為我們會一直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將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角色。

但若將自己定位成「受害者」,那麼又怎麼能夠成為所謂的「成功者」呢?畢竟可沒有「成功的受害者」這樣的稱號。

作者發起了一個小活動,他給我們讀者七天的時間,讓「抱怨」這件事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如果可以我希望有看到的大家都可以試試,因為這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

以前我也常常在跟朋友吃飯的時候抱怨同事,抱怨長官,甚至抱怨自己的家人,好像我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一樣。但我開始實行不抱怨後,開始往另一面去思考,不再只專注於令我想要抱怨的那一面。

我的思考模式也因為這樣而有所改變,甚至覺得以前我從來沒經過我朋友同意,就一股腦兒的不斷抱怨我自己的事情,這件事令我很尷尬。因為現在的我讓思考遠離「抱怨」這件事,我也變得不喜歡一直在抱怨的人。

雖然他們會說就是過得不好才會抱怨,但不正是因為本身一直關注不好的那一面,所以不好的事情才會一再發生嗎?

現在的我會覺得「抱怨」對我並沒有實質的幫助,還不如實際行動。當然生活總是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可能會有抱怨的想法出現,但我現在不太會將它們說出口,而是試著換一個角度去思考。

有錢人專注於機會。

窮人專注於障礙。

我希望達到財務自由,也就是現在國外流行的FIRE(Fina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那麼我就會專注在這個目標,我不希望讓一些無聊的阻礙妨礙到我完成目標的路,就像作者所說的:「你所專注的事情會擴大。

有錢人大於他們的問題。

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

作者接著提到解決問題的態度,我們生活中一定都會遇到問題,差別在於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是大還是小。

以最簡單的金錢為例子,小時候覺得一千元很多,要存很久才能存到。但長大後卻覺得一千元不難存,但是能買的東西很少。

小時候的我們因為沒有賺錢能力,一千元對我們來說就是個大問題。但長大後開始賺錢,一千元基本上便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因此作者表示若遇到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代表我們小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想辦法解決它,不論是踏出舒適圈學習,找到適合的人幫忙,可以想盡任何方法來解決它。

還記得我們一直提到的「你所專注的事情會擴大。」如果我們一直專注於「這個問題我無法解決」那我們就無法解決它。我們應該要專注於讓自己成長,能夠大於任何問題。

以下節錄書本:

致富法則:成功的祕訣,就是不要逃避問題,不要再問題面前退縮;成功的祕訣就在於你要成長,讓自己大於一切問題。

有錢人很會管理他們的錢。

窮人很會搞丟他們的錢。

《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這本書中作者有提到那些百萬富翁們不一定是領著高薪的人,但他們都很會管理他們的金錢,因此在退休時,都存到了很大一筆退休金,可以高枕無憂的退休。

《下班後賺更多》這本書中也談到了,如果你的錢不是進了自己的口袋,那就是走進了別人的口袋。聽起來像是開玩笑,但仔細一想確實是事實。

作者在這邊很多理財書有提到的觀念,不是等有錢後再開始理財,而是要先管理好現有的錢,不論那些錢有多少,甚至可能只有一塊錢,我們都應該從現在就開始管錢。書中提到:「除非你能管理你現有的一切,否則你不會得到更多。

作者在此也提到領到薪水之後要如何做分配,讓我們的錢包不會隨意走丟,他提到將我們的稅後收入分配至六個帳戶:

財務自由帳戶(長期投資或退休使用)

長期儲蓄帳戶(像是買房、買車等需要長期儲蓄的費用)

教育帳戶(讓自己繼續進修,精進自身技能)

娛樂帳戶(物極必反,如果一味存錢很容易造成想花錢的心態膨脹,因此要適度放鬆自己)

生活帳戶(存放自身生活費的地方)

貢獻帳戶(回饋社會)

《下班後賺更多》的作者也有應用到這樣的分配方式,但他並沒有加入貢獻帳戶。我認為貢獻帳戶應先以自己目前是否有能力負擔為主,假設生活費已佔據50%以上,分擔到其他帳戶的比例相對偏低,若負擔不起則可以先專心累積自身資產,如果還是有想捐出貢獻的話,也可以每個月分配一些,等累積到一定金額再一次捐出。

目前我也是運用這樣的方法來分配我的稅後收入,當然比例會隨著每個人情況不同而不同,重點是現在開始不能讓自己的錢再走失了。

有錢人讓錢幫他們辛苦工作。窮人辛苦工作賺錢。

有錢人就算恐懼也會採取行動。窮人卻會讓恐懼擋住他們的行動。

有錢人持續學習成長。窮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切。

最後這三個我覺得可以以「投資」來做比喻。「有錢人讓錢幫他們辛苦工作」,代表他們可以用錢滾錢,也就是使用「複利」的概念。

我在前面說到的書中有很多有談到複利,不論是《漫步華爾街的十條金律》《下班後賺更多》等書我都有談到複利這個世界第八大奇蹟。

那也就是說有錢人擅長於使用投資來讓錢滾出更多的錢,像我們台股目前就有4成以上握在法人手中,散戶有很多,但相對影響沒有那麼的大。因此不會出現以前那種因為散戶投資人恐慌導致股市無底線的崩盤。

而在崩盤時大家看到最多的就是恐懼,許多散戶投資人這時不論賺賠都會盡快出清股票改持有現金。但真正的有錢人只要股市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依舊會繼續持有股票,就像巴菲特所說的:「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

最後的法則:「有錢人持續學習成長。窮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切。」就像最前面所說的:「阻止我們成功的並不是我們不懂的事情。那些我們深信不疑、但其實不然的事情,反而是我們最大的阻礙。」

投資也可以應用在這上面,有錢人會不斷的去觀察股票,看公司基本面是否有所改變。但有些人可能覺得買了股票後放著,不再去注意它,不論是等它升值或是領股利,就是所謂的「存股」。

當然如果是購買跟隨大盤的指數型基金或是ETF,可能就不需要去關注它,但若是開立海外帳戶或是利用複委託購買海外ETF的投資人,依舊要注意發行ETF的國家稅務的法律或是券商的優惠、規定等是否有更改。不會有真正的放著就可以的情況,頂多是需要注意的時間間隔可以長一點,在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尤其現在因為科技的發達,改變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更仰賴我們是否有持續學習。

書中有許多很好的觀念,我只選了幾個對我影響比較深刻的來寫心得,若有興趣的話可以買書來參考,希望你們也能拋棄那些舊有會對你造成壞處的觀念。

不要忘了你可以選擇那些會鼓勵你獲得幸福和成就的思考方式,而捨棄那些不能支持你獲得幸福的思考方式。

如果喜歡我的心得分享的話,可以從下面連結來購買書籍,我可以得到一點小回饋,謝謝您。

博客來: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金石堂: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Momo購物: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